这是时隔很久的再次动笔,之前在新浪博客中断断续续更新博客坚持了八年,后面因为不想写而停止更新了。停止的原因之前很模糊,只是觉得渐渐讨厌自己写的东西,以至于更新最后两年只是写写很短的打油诗,后来连简单的几句都觉得痛苦就干脆放弃了。这种讨厌的感觉最初我觉得是对自己虚伪的厌恶,在行文中我总喜欢粉饰自己的缺点以照顾自己的自尊心。直到最近才意识到,根本的原因在于之前写文章总是在倾诉,虽然设定的倾诉的目标很少,但每一篇文章无不在以“她”作为知己的前提下来书写的。倾诉对我来说之所以不好,是因为这种交流形式总是在假定大多数人不会懂我,而我只需要和极少数“知己”交流就行了。而且因为是“知己”,所以会倾向于诉苦。可以看出来之前的我是很自闭的,而且带有一种典型的弱者思维。

这次重新开始更新博客,我决定摒弃倾诉的倾向,主要抱着交流和分享的目的来书写。虽然已是一个绝对的大龄青年也工作了很多年,但很多方面我还是一个追随者和追赶者。今后的更新中,我将首先聚焦于相对熟悉的技术领域,将自己习得或者正在学习的一些知识和见解分享给大家,如果有不同观点希望大家能够给我反馈,这样对我也是一个反思和提升的机会。

这里又会引入到另一个我之前的思维误区:即尤其是面对技术类的写作是,总会觉得对一个技术还没有完全掌握,一来怕写出来误导大家,二来担心被行家看见贻笑大方。那么学习过程中的东西值不值得写?写出来了值不值得给人看呢? 先说第一个问题,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之间的区别吧?如果只是停留在舒适区,采用被动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效果并不好,而且会有一种低层次的勤奋和成长的感觉。而如果想要更有效地学习,则需要主动地学习,去思辨、归纳,让学习的知识修正或扩充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,在这个过程中输出就是一个很好的整理和总结方式。

再来看第二个问题,如果是学习过程中的东西发表出来有被别人参考的价值吗?本来这个问题是应该我写出来之后,读者来做评判的,但我自身也会作为读者去看其他人的文章,所以姑且谈谈自己的想法吧。首先我想提一下知识断层这个概念,即类似于地址构造中的断层一样,我们在学习新知识时如果涉及到全新的一个领域,无法与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挂靠时,就会觉得无从下手。我自己消除断层的方式有三种:一是暂时放下正在学习的东西去了解自己缺少的知识,等到没有障碍时再回过头来学习;一是闷头硬读在新领域孤岛上开疆扩土;还有一种是寻找类比方法,这种类比有可能是大师们高屋建瓴地比喻,也有可能是同行者的领悟。

我们可以看到这里说到的三种方式第一种耗时、第二种耗神,而第三种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,那么关于第三种方法里去少大师还是同行者更靠谱呢?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,不见得大师们的类比对我们就来电,也不见得同行者的小悟就不会出其不意地电到我们。还有就是,技术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,我们需要学习很多还没有成熟的技术,这个时候大家都是同行者,那么去听听他们的见解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消除断层的方式。

好了,总觉得写了一半的开篇词就到这里吧,我在后文中等你:)